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现场的刚才还笑的东倒西歪的观众,此时都沉默了,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听懂了孩子的话。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
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1. 听话不要听一半;
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有效沟通小技巧
·
善意的聆听
在聆听中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并且进行有效的表达,注重理解孩子的处境、想法,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重要的是,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要在孩子喋喋不休时插嘴打断孩子表达的愿望,不要尖酸刻薄的评价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
良好的情绪
在情绪激动时,大多数的言语是非常激烈且刺激的。很可能冷静下来很后悔说出的话。在孩子惹怒父母时,父母常常不禁意间说了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我什么都是为你好,你还不领情”“你看看xx,比你好多了”……
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只是父母向孩子发泄了一通情绪,而孩子却悲伤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要么孩子内心奋起反抗,造成亲子关系恶劣;要么孩子内心全盘接受,认定自己就是无用的孩子,造成自尊心受打击且极其自卑。 婴儿在母亲子宫内时,就开始接受来自母体的情绪。在宝宝刚出生的情况下,并不能听得懂言语,能够感受到的即是情绪。这项技能始终在发展。因此我们的大脑对情感的捕捉总是敏感且快速。而父母通过言语透露出的情绪,孩子亦然能够感知到。当父母表现出敷衍、厌倦时,孩子总是能够非常快速的感受到,并且开始以“我”为出发点,寻找被父母嫌弃和厌倦的原因。等到孩子长大后,因为内心开始渴望自尊,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自己,对抗由此开始形成。
良好的情绪在教育中尤为重要。
·
准确的表达
大人面对孩子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理解父母话中的意思,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小事例,你们就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准确表达有多重要了。
小强的妈妈对他说:“你可真懒,你这是什么学习态度呀?”。这样说小强会摸不着头脑,心里还会犯嘀咕:我又犯什么错误了?
但如果如果妈妈换种方式来表达:“小强,最近三天,你连续三次作业都写到10点了,可以说下为什么吗?”这样你要表达的意思就具体清楚了,小强就知道是讲什么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沟通的是写作业慢的原因。
同样,如果您想表扬一下孩子说:“小强,你的学习真棒!”。你用这样的方式表扬小强,他定会不痛不痒的。
但是你如果这样说:“小强,妈妈对你昨天写作业的表现非常满意,这样做节省了1个小时的时间”。这样小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能够明确知道学习方法对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寻找更好的学习途径,自我成长。 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语言越准确越好。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亲子沟通的有效性,确保孩子听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
巧妙的说话
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比如,你想让孩子帮你洗碗。如果你说“你去把碗给我洗了”,这种命令性的言语总是让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样的意思换成巧妙的表达:“如果有人帮我洗碗,我会很高兴”,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说,如果直接要求别人做某件事,通常会遭到拒绝。但如果你清楚地说出你希望的结果,对方就会知道怎么做,还会乐意去做。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沟通,也适合夫妻之间的良好表达。
我们还可以巧妙的使用反向表达和反向思考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比如,你这么问孩子:“作业还没有做完吗?”,他肯定会说“没有,还差一点!!”这可不是您想要的结果。但若换句反向表达或反向思考的提问方式,说:“作业全做完了吧?”。那么孩子也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我已经完成了多少,离全部还差多少。 家长要做一个弹性沟通者,谈话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过”,这样的词语。我们经常跟孩子说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类的话后,很容易会再加上“但是”或“不过”这样的字眼。如果使用这些字眼,你给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认为他的观点在你的眼中是“错的”,或者不关注他所说的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说:“妈妈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句话的意思让人听起来就变成“你说的没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换成“也”,这么说:“妈妈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我这里也有一个很好的主意,不妨我们再讨论讨论?”。 不同的说话方式,能够获得不同的沟通效果。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我们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这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轻松和愉快,而不是出现了不满或者抵触的情绪。
·
真诚的赞美
人性的弱点是喜欢批评人,却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人赞美,却不喜欢赞美人;因此,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如果把我们亲切的眼神带给对方,冷漠就会因此而消失。 有甲乙两个猎人,有一天他们都打了两只野兔回家。
甲的妻子看见甲后冷冷的说:“就打到两只吗?”。甲听了心理埋怨到:“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猎,但这次他故意两手空空回家,让妻子觉得打猎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见乙带回两个兔子,惊讶的说:“哇,你竟然打了两只?”,乙听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说:“两只算什么!”。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猎,这次乙却带回了四只兔子。
不论对方是孩子、伴侣或是朋友,对方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张缺乏热情的嘴是最令人失望的,他会挫伤积极性。而发自内心的真诚赞扬,不仅能够带来快乐,还会提高行为的积极性。 在对方做的好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句:“你做的很棒!”时间久了,也会让人感受到赞美的不走心。 如果你的孩子在期末考试时,成绩不错,当他拿着成绩单来向你邀请赞美时,一句:“考的不错,继续努力。”就会像冷水一样浇灭孩子一颗火热的渴望父母认可的心。不妨换成:“这个成绩是你努力的回报,这一学期你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真的非常厉害,说明你是一个有坚定意志的孩子。(具体赞美孩子的品质,让孩子明白被夸奖的意义,才更真诚。)” 很多年幼的宝宝都喜欢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总是马上批评,说
"这样可不好,不要这样做。”他就会很生气,也并没有改变行为的意愿。如果你试着说:“我家宝宝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么你多观察下,是不是他会顺着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所谓批评什么得到什么,而赞美什么得到什么。好的赞美开始于细节,有细节说明你用心,仔细,真正地关注孩子。在赞美中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诚在里面,才会激发出好的品质。
希望在生活中家长们学会巧妙的方式并且会运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沟通,让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年幼的时候,还是在进入青春期后都能愿意跟我们交流,把自己的心里话对你说出来,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