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来源于父母

2021-12-10

t.jpg


你怎么这么笨呢?”

“你看看你自己身上有优点吗?

“什么都干不了,你真是个废物!

……

听到这些话,你觉得刺耳吗?但这些话仍然高频次的出现在家长的嘴里。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经历中,持续体验到的是被指责、被评判,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是错时,孩子的内心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的体验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又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


孩子无法体验到自己好的那一部分,会对外界的评价、眼光变得格外敏感。在发展上,孩子做任何事时都会去关注父母的态度,从大人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这个部分会形成孩子的模式,在未来所有关系里重复上演。

世界上没有完人,同样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想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帮助孩子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



下面这个事例可以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到这一点……


天天最近总是闷闷不乐,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我的孩子不会得了抑郁症吧?”天天的妈妈愁眉不展、担心不已。


在和天天的交流中,心理师发现天天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太多的负面评价。不管天天做什么,她的妈妈总会提高要求,高到让天天觉得高不可攀。


天天说自己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永远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自己的努力也一直得不到认可……于是,她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家长不能帮助孩子正确得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让孩子丧失“成就感”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学会放手,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国庆假期里,艾米妈妈与好闺蜜相约一起带孩子去学习蛋糕制作。开始学习之前,孩子们非常开心,兴趣满满。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蛋糕师傅示范后,孩子本想试一试,谁料闺蜜一把抓住孩子的手,带着孩子制作蛋糕。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闺蜜手把手的教孩子制作,裱花、挤小动物,孩子仿佛一个傀儡,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随着制作的进行,孩子的情绪渐渐不耐烦起来,越来越焦躁。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艾米妈妈和孩子一人一个蛋糕胚,各自跟着师傅学,整个过程下来,艾米母女都体会到了作蛋糕的乐趣,收获丰富,成就感满满。

到最后展示作品的时候,闺蜜与孩子制作的蛋糕看起来精致完美,但是孩子却哭了,还不住的埋怨,说做蛋糕一点也不好玩,以后再也不学了;而艾米制作的蛋糕虽然歪歪扭扭、颜色混杂,但是艾米却像得了第一名一样高兴,还说要把蛋糕带回家给爸爸瞧一瞧。

回去的路上,艾米妈妈试图与闺蜜的女儿交流,小姑娘委屈的说道:“妈妈什么事都要掺和,烦死了!

闺蜜向艾米妈妈取经:为什么我这么用心照顾孩子,还费力不讨好呢?

艾米妈妈说:“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还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何乐而不为?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得不到成就感,是因为被父母“截胡”了。孩子的路终归要孩子去走,家长能做的就是适时的放手,锻炼孩子,提升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并拥抱未来。

适用于亲子的4个提升成就感的妙招

1)相互学习。

比如,妈妈可以这么说:“宝贝,你看这个单词怎么念呀?”孩子一般都会自告奋勇得说:“妈妈,让我来教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便会获得成就感。


2)相互帮助。

爸爸平时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爸爸的手机掉床底下了,爸爸太胖了,实在爬不进去,你能帮爸爸把手机拿出来吗?”孩子一定会非常爽快得答应。常规是爸爸帮孩子做事,这样是孩子帮爸爸做事,孩子会体验到“成就感”。


3)相互出主意。

有时,家长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让孩子帮忙出主意。比如,今天爸爸要去参加公司晚会,让孩子帮忙打扮,穿什么衣服合适。常规是孩子遇到事情,家长帮忙出主意,这样反过来,让孩子参与出谋划策,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


4)相互照顾。

比如,当家长要出差时,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妈妈要出差了,你在家帮妈妈照顾好爷爷奶奶和爸爸,好吗?”这时候,孩子一定会答应妈妈好好照顾家人。常规是家长照顾孩子,现在是孩子照顾长辈,孩子又会收获“成就感”。

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与自信是其他任何体验都无法比拟的,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就是给孩子终生的财富!


阅读17
分享